期刊信息
主办:北京理工大学;中国环境科学学会;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
主管: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
ISSN:1009-6094
CN:11-4537/X
语言:中文
周期:双月
影响因子:0.814499
数据库收录:
北大核心期刊(2008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1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7版);化学文摘(网络版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1-2012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3-2014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5-2016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7-2018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9-2020);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;中国科技核心期刊;期刊分类: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
期刊热词:
安全工程
汽车颜色和内饰,如何影响安全驾驶?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随着科学的发展,科技的进步,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汽车从稀有品,变身为必需品,走进千家万户。 普通人购买汽车,除了注重品牌、价格、车型、性能外,最不可缺的就是安全。安
随着科学的发展,科技的进步,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汽车从稀有品,变身为必需品,走进千家万户。
普通人购买汽车,除了注重品牌、价格、车型、性能外,最不可缺的就是安全。安全性是车主购买车时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。
对驾驶员而言优秀的心理素质,过硬的安全意识和标准的行车心态,在开车路上尤为重要。而安全对于汽车厂家来说,从设计到组装,从外观颜色到安全带,每一个处细节都是为了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甚至行人的安全。
汽车的颜色与地域特点
一辆车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它的牌子有多好,也不是它的内饰有多棒,而是车子本身的颜色。大多数人购买车选择颜色时,最先考虑的是车主的喜好。然而车身颜色的选择绝不仅仅与审美有关,与保值率、使用寿命、文化领域甚至安全息息相关。
国外媒体曾统计全世界汽车购买者对汽车颜色的统计,39%的汽车购买者会选择白色,排名之后的是黑色、灰色以及银色等中性色,这三种颜色也占据2019年全球汽车产量的39%。剩下22%的汽车购买者则热衷于彩色喷漆。蓝色、红色、米色均为22%中的香饽饽,而其他的跳跃性颜色——金色、橙色、绿色的选择比例并不高。
不同的文化对于汽车颜色的选择也大不相同。在亚洲,白色占总车辆的49%,几乎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是白色的汽车。同样白色在欧美、拉美地区选择频率也很高,平均每三辆车中就有一辆是白色,除此之外彩色系仍然是马路上的主色调。
另外汽车的颜色还和地区经纬度的日照量和地区的光照强度、湿度有关。在三亚、海口这样的低纬度地区和在长春、哈尔滨这样的高纬度地区,日照时间长短和光照的强弱,影响着汽车造型的效果。在低纬度地区通过中色调来消除反差,在高纬度地区通过强烈的纯色装点车身效果。
汽车的颜色与驾驶安全息息相关
根据科学家的调查研究发现,汽车的颜色与驾驶安全息息相关,汽车颜色的鲜艳程度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有着很大的联系。黑色、褐色、蓝色等深色系的车容易与道路周边环境颜色混淆,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高于白色、银色等浅色系较为明亮的颜色。
心理学家认为汽车颜色的视认性就跟颜色的进退性和胀缩性有关。所谓颜色的进退性又分为前进色和后褪色。当红、黄、蓝、黑四种颜色的车与观察点保持相同的距离时,红色和黄色的车辆在视觉上会离得更近,这也就是进退性;而后退性的蓝色和黑色视觉上离我们更远一点。选择进退性颜色的车辆,在开车路上起到预判作用,让人们在视觉上更好察觉距离与危险。
除此之外颜色的胀缩性也是挑选车辆颜色的重要依据。当人穿鲜亮一点的颜色,如白色、黄色、红色等视觉上就会更胖一点,这就是膨胀色。当人穿黑色、灰色的衣服视觉上会更显瘦一点,这就是收缩色。所以,同样的车身,不同的颜色,主观视觉上就会产生车身不同大小的感觉。所以当我们选择膨胀色的汽车在道路上会更加引人注目,尤其是在光线不好的天气,收缩色的汽车不容易被注意到。
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鲜亮的车身颜色比深色的车安全系数更高一点,但有一个既是前进色又是膨胀色的颜色却并不安全,那就是红色。研究表明,在长时间行车过程中,红色更容易造成司机的视觉疲劳,从而降低了对气压浅色物体的观察判断能力,因此在安全性上大打折扣。
汽车的内饰左右人的驾驶体验
而内饰颜色的感知性时常左右人的情绪,例如明快的配色会给人宽敞、舒适的感觉,而暗黑系的配色在密闭的空间呆久了会让人喘不上气来。汽车内饰的合理搭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感,又能起到提神的效果,避免疲劳驾驶带来的交通事故。
最后,挑选汽车的颜色不仅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关,汽车的颜色也可以暴露车主的性格。比如开红色的人具有很强烈的自我性格特征,时常表现得自信满满;开黑色的车往往给人一种稳重、踏实之感,所以活动、会议用车一般都是黑色的;选择白色的车表示车主性格温和,更追求宁静与自由。
选择汽车颜色不仅仅只是“非黑即白”,再考虑好综合因素后选择安全、有辨识度的车辆既可以保护好爱车,更能保护好驾驶员与乘客。
文章来源:《安全与环境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aqyhjxb.cn/zonghexinwen/2021/1003/2100.html